国宝《永乐大典》中国史上第一部百科全书的身世之谜“pg电子”
说起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大型图书,许多人都市想到《永乐大典》和《四库全书》。全书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,目录六十卷,共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,书中生存了我国上自先秦,下迄明初的种种文籍资料达八千余种,堪称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。
《永乐大典》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,也是全人类的名贵财富。永乐元年(1403),朱元璋第四子朱棣藉“靖难”之名,赶走建文帝,夺取政权,自立帝,年号“永乐”,历史上称为“明成祖”。为了牢固政权,炫耀文治,朱棣命翰林院学士解缙、太子少保姚广孝为监修,编纂一部大型类书,用以系统地收集天下古今书籍,以便于查考。解缙等奉谕,组织一百四十七人,根据《洪武正韵》的韵目,将种种资料抄入书中。
次年十一月,全书编纂完成,赐名《文献大成》。朱棣的设想并不算独创,他要求编的其实是一种类书。类书是我国古代编纂的一种工具书,它是从许多种古籍中辑录某些章句、片段甚至是全书,或分门别类、或按字顺加以编纂而成,目的是为了便于查检和使用,从中找到所需要的资料。就内容广泛这一点来说,类似于今天的百科全书,但更恰当地说,类书是百科资料汇编。
特别要指出的是,《永乐大典》所辑各书均保持原书面目,不改动书中的文字内容,与清乾隆年间编纂《四库全书》时,对有些书的内容任意删改的做法完全差别,因而《永乐大典》具有更高的学术研究和史料价值。《永乐大典》正本已经彻底消失了几个世纪!《永乐大典》正本究竟在那里? 围绕着《永乐大典》正本的是一个又一个讳莫如深的谜团,甚至有学者将之称为“中国书籍史上的最大疑案”。
如果说,对正本流传线索的考察,现在尚面临文献无徵的逆境,那么,副本的流传,在文献的纪录上,尚可以理出一串相对清晰的线索。正本消失与副本庋藏在时间上的重合点,也就是从隆庆元年到清初这段时间。在这段时间中,有关正本、副本的文献纪录不算多,却十分关键。
只管众说纷纭,说法纷歧,但一个不行改变的事实是,几百年来,《永乐大典》正本却从未现身过。所有的正史野史也找不到关于正本的准确纪录。关于正本的消息再次寂静下去,似乎要成为人类永恒的谜中之谜。然而,随着一本关于《永乐大典》的书籍《永乐大典索引》的面世,一种关于《永乐大典》正本新的推测进入人们的视野,再次勾起了人们寻找正本的兴趣。
现在可以考察到的《永乐大典》散落在8个国家和地域的30多个单元和小我私家手中。在全世界规模内,公私所藏《永乐大典》仅800余卷,400册左右。国家图书馆现在拥有221册(包罗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60册),居世界各处收藏之首。
编辑:海洋。
本文关键词:国宝,pg电子,《,永乐大典,》,中国,史上,第一部,说起
本文来源:pg电子-www.zzhaorizi.com